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轉貼】

发表时间:2012-4-13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   作者:张柳青
[导读] 解释治病机制:“共振”有叠加效应、可增强“生物波”的能量。“
—“共振”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
张柳青(广东省兴宁市张柳青诊所  514500)
【中图分类号】R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237-03
【摘要】目的 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的联系和调控方式。根据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理论;现代脑科学,思维科学;现代对人体科学的实验成果;对针灸的实验研究以及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结论  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是通过“共振”的方式对躯体内脏器官进行联系和调控。
【关键词】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方式  脑科学  思维科学  生物波  共振  经络  针灸  生物物理学
meridian is the substance of the brain control system information
— " Resonance " is the human brain,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to regulate the body's internal organs is an important way in which
【Abstract】 Objective:Human brain,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regulating th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body means,According to human brain is the essence of meridian 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theory,Modern brain science,Moder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on the human body results,Experimental study of acupuncture and biophysics,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 analyzed and summarized,Conclusion: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of human brain,internal organs of the body control is through the "resonance" in the way of contact and control.
【Key words】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of human brain  the regulation of body organs in a controlled manner  Brain science Scientific thinking Bio-wave Resonance Meridian Acupuncture Biophysics
        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1],“共振”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基本上有二个方式,一是“能量流动”(粒动)的传递方式[2],二是“能量共振”(波动)传递的方式。“能量共振”的传递方式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最具特色的信息传递方式,是西方主流医学所忽略的信息联系和调控的方式。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认为,人体的调节基本有三个方面,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以电化流动传递信息的方式,调控躯体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体液调节是以化学物质通过血液或体液输送,调控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自身调节是躯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适应性调节活动。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共振”调控是指大脑的功能活动产生能量(脑电波),脑电波的振动频率与躯体穴位、经络通路、内脏组织器官振动频率相一致时,产生同频“共振”,通过“共振”传递信息,联系和调控躯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共振”激发和传递的能量可转化为热能、化能、电能直接作用于躯体内脏器官,引起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变化。
        1 “共振”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
        “共振”的概念:共振的定义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共振在声学中亦称“共鸣”,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在电学中,振荡电路的共振现象称为“谐振”。
        在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中,“共振”是指大脑电磁波的振荡频率与穴位、经络通道、经气,组织器官的振动频率相同时发生的振动。在“共振”状态下,大脑是“共振”的调控中心,穴位是“共振”腔、经络通道是“共振”通路,经气是“生物波”(能量波,能量有流性和振动性的特点,当能量以振动的方式传递信息时称为“生物波”,已知的有次声波、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它们共同构成大脑信息“共振”调控系统。“共振”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共振”传递信息能量,联系和调控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运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能够阐明、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是怎样联系和调控躯体内脏器官的理生功能以及信息联系和调控的特点;揭开大脑的功能活动如何改变大脑结构以及作用于躯体组织器官,大脑如何向躯体组织器官输出信息,躯体组织器官又如何接收到大脑输出的信息,大脑的功能活动(电磁埸)与穴位(能量埸)如何共振[3],从而揭开大脑与穴位、经气、经络通道以及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奥秘。
        2  现代生物物理学试验证明
        [4]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在其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同时对应产生: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各种生物物理能量的变化。如:脑电、肌电、心电等。细胞核、核膜、胞原浆、细胞器、细胞膜等均能产生电磁波。个蛋白质、核酸分子的构象变化,会产生电偶极矩振荡[5]。细胞膜自身就是一个良好的“谐振腔”,细胞膜内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出胞与入胞,即产生振动和声波。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固定的振动频率。另外,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体液在细胞间隙中流动,心脏的博动,呼吸的运动、胃、肠的蠕动,肌肉的伸缩均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和声波。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在进行功能活动时所产生的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生物物理能量都具有波动性的特点,所以统称为人体“生物波”(能量波),“生物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共振”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的信息调控就是通过大脑的功能活动,穴位、经气、经络通道“共振”的方式、联系和调控组织器 官的生理功能。  
        2.1 脑电波的振荡频率
        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首次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脑电波是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这几种波的频率边界,在学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亦有学者认为δ1~4Hz,θ4~7Hz,α8~12Hz,β13~35Hz),此后,在200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实验研究检测到的y25~75Hz的脑电波[6],因此,脑电波可划分为五个波段。脑电波的发现意义深远,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大脑的功能活动与躯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大脑与穴位、经络通道、经气的关系,正确地认识经络的本质。
        2.2 穴位、循经声信息的振动频率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体的穴位、循经声信息都有一定范围的振动频率。经循经声信息的频谱测定,穴位、循经声息的频率范围在8.5-97.3赫兹,幅值在10.0-39.8dB,频率高峰集中在30-40赫兹[7]。在合谷穴收到的声信息与曲池、臂臑、尺泽,非经非穴收到的声信息频谱类似,且学者们观察到刺激穴位的声信号(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信号的频率在8-97赫之间,高峰集中于30-40赫兹[8]。穴位是“共振”腔,经络通道是“共振”通路,经气是“生物波”(能量波),通过“共振”的方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3 躯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的振动频率
        现代生物物理学证实,躯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都有固定振动频率:如个蛋白质、核酸分子的构象变化,会产生电偶极矩振荡,其振动频率为1011赫兹[9],细胞核、核膜、胞原浆、细胞器、细胞膜等均能产生1010-1012Hz的电磁波[10];人体各个器官都有固定的振动频率,如躯体7—13Hz、头部8—12Hz、胸腔4—6Hz、内脏4—8Hz、心脏5Hz、腹腔6—9 Hz、盆腔6 Hz、脊柱10 —12 Hz等[11-13]。躯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在振动频率相同,振幅达到共振的阈值时可发生“共振”,通过“共振”传递能量信息,维持或改变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人体在正常功能状态下,躯体组织器官都可发生“共振”,但人体一般感觉不到自身共振的波动。
        2.4 人体大脑与穴位、经络通道、内脏器官的共振频率
        人体大脑与穴位、经络通道、内脏器官都有各自相对固定的振动频率幅度,又有相同的“共振”频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够产生同频共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共振”状态下,大脑是“共振”调控中心,穴位是“共振”腔、经络通道是“共振”通路,内脏是“共振”器官,共同构成人体大脑信息“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传递能量和信息,以联系和调控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大脑、穴位、经络通道的“共振”频率在1-70赫兹的变动范围之间以及大脑与躯体内脏组织器官的“共振”频率亦在1-70赫兹变动范围之间。大脑与躯体组织器官的“共振”频率以脑电波的振荡频率为主导,可划分为五个“共振”波段,即(1-3Hz)、(4-7Hz)、(8-13Hz)、(14-30Hz)、(y 25~70Hz)。 在没有外加刺激的正常功能态下,人体一般感觉不到自身的“共振”现象,在特定的功能状态下(气功功能态)以及在声、光、电或在针灸的刺激状态下,人体可感觉到“共振”传导现象(循经感传导现象),“共振”传递能量和信息,可以调控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2.4.1 现代科学实验证实,在特定的功能状态下(气功功能态),人的大脑、穴位、经络通道、经气(生物波)的振动出现同步“共振”,其振动频率慢波在4-13赫兹之间[14,15],快波在25-70之间[16],此时可感知经气循经运动,并可通过大脑意识活动,调控经气的运行(能量流动传递)。同时可与人体内脏组织器官产生“共振”。大脑与躯体内脏组织器官的“共振”频率在1-13赫兹之间,在大脑振荡频率与躯体内脏器官振动频率相一致时,大脑与内脏器官可发生“共振”,通过“共振”传递能量信息,联系和调控躯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
        2.4.2 现代针灸实验证实,在针刺穴位过程中能够产生2-15赫兹的次声波[17],沿经络通道双向传播,与人体大脑、躯体内脏组织器官产生共振。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发现,针灸身体穴位时,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大脑,丘脑[18],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19]。以上的现代科学实验成果都证明,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系统是通过“共振”,打通了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的联系,从而调控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大脑能够感知穴位和经脉线“生物波”的振动和传递,并且通过“共振”联系和调控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3 人体大脑信息的“共振”调控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人体大脑信息系统的“共振”调控与神经信息调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体大脑信息调控“共振”系统由大脑、穴位、经气、经络通道构成,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纤维、神经干构成。大脑是两个系统相同的形态结构组织,两个系统既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又互相配合,共同调控人体内外的生理功能。
        3.1 人体大脑信息系统的“共振”调控与神经调节的区别。
        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系统是通过大脑、穴位、经气、经络通路的“共振”传递能量信息,打通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的联系,从而调控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共振”传递的能量信息可以直接作用于躯体组织器官进而引起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人体大脑信息“共振”调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需要相同的振动频率、二振幅要达到“共振”的阈值,才能产生“共振”,因此,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共振”联系和调控的特点:可以是间断性的、非定域性的。
        神经系统是通过电化传递信息,有专有的信息传递通道。神经的调节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神经系统的调控是随意的,受意识活动的控制。植物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是非随意的,不受意识活动的调控。
        3.2 人体大信息系统的“共振”调控与神经系统信息调节的联系。
        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系统的“共振”活动有神经系统的参与,神经组织完好是大脑信息“共振”调控活动的物质基础。脑电磁波的振荡激发神经信息,使躯体各部位的组织器官、细胞、血管受神经同一频率的刺激以致产生“共振;循经感传导有赖于传入神经传入感传信息,大脑才感知循经感传导信息。脑电波的同步“共振”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改善和提高大脑功能。通过大脑信息“共振”调控活动,可以调控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调控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参与。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系统和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控躯体内外的生理功能。
        4 人体大脑信息系统的“共振”调控可以解释经络现象和治病的机制
        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系统的“共振”调控可以解释经络现象和治疗疾病的机制。经络现象和治疗疾病的机制不只是某一组织器官、某一分子细胞所引起的现象和作用,而是人体生物物理能量、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分子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4.1 解释经络现象:经络通道是“共振”通路,生物波的沿经络通路传递具有双向性,因此循经感传导出现双向传导现象,[20]其双向传导速度为6.2-10cm/s.施加压力可以阻断传导。生物波的能量衰减由远致近,所以出现经气回流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生物电能、生物化能所以出现循经生物电现象。“共振传递”可以解释经络超体节感传和离体接通感传,只要满足“共振”的条件,就能跨体节和离体接通感传,并且可以与自然环境“共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21]。人体大脑信息系统的“共振”调控与神经调控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关系可以解释传入神经被麻醉或被损坏后,大脑不能感知循经感传导,但可以检测到生物波沿经络传导的存在。幻肢是人体大脑对失去肢体存在的记忆,“生物波”可沿经络穿透组织向体外运动,同时通过传入神经被大脑所感知,激活了大脑的记忆,因此出现幻肢循经感传导现象。
        4.2 解释治病机制:“共振”有叠加效应、可增强“生物波”的能量。“共振”传递的“生物波”作用于躯体内脏器官的“共振”振动可以刺激躯体的本体感受器和内脏器官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躯体组织器官的振动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经大脑的分析处理输出信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调控躯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22];同时一定强度的生物波,其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生物化能,生物电能等,直接作用于躯体的内脏器官进而引起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23]。“生物波”可以穿透病态组织细胞,使病态组织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推动血液循环,改善躯体新陈代谢。在一定的条件下,脑电波的同步共振,可修复和促进神经细胞的新生,因而改变了大脑的结构[24],实现身体、心理共同健康完好,提升人的生存价值。
        5 结束语
        经络本质是已知的形态结构组织,未知的人体大脑信息调控系统,“共振”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基本方式之一。运用“能量流动”传输[25]和“能量共振”传输信息的理论可圆满解释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现象和治疗疾病的机制。中医蕴藏“共振”传输信息的内容,这正是中医之所长而被西方主流医学所忽视的。目前运用“共振”理论来研究经络实质的有二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台湾王唯工教授以心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理论[26];另一个层面是大陆张柳青医生以人体大脑功能活动为主导的神经系统和躯体内脏器官为整体的“共振”理论。这二个理论各有特色,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为创新系统中医学理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垫脚石。
参 考 文 献
[1,2,25]张柳青.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J]《光明中医》2009.24,(8):1560-1563.
[3]张柳青.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建构[J]《光明中医》2009.24,(11):2189-2193.
[4,9]陈长佑等.《TDP的原理与应用》[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P13.
[5,10]刘亚宁等,《电磁生物效应》[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1,P6.
[6,16]沈晓东摘译自《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2004年11月16日、第16369—16373页).
[7,8]孙平生,赵玉卓,赵玉兰等,循经声信息的频谱分析[J]:《中国针灸》1988 8(3),34.
[11]陈景藻,次声的存在及其基本生物效应和研安究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21(3):131-133.
[12]丘萍等,次声的物理存在及研究意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1)56-58.
[13]张永元,吴胜举,次声的研究应用与进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16-219.
[14]李嗣涔,以刺激法导引气感之产生[J],《台湾大学工程学刊》.第46期,1989,117-125.
[15]李嗣涔,气功态及气功外气之红外线频谱[J].《台湾大学工程学刊》,第49期,1990:97-108.
[17,20]王鸿谟,中华经络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06-207.
[18]赵凌等,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大脑中的针刺效应[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343-1345.
[19]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针灸可诱发大脑特定区域表现活跃[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11月25日.
[21]张柳青,中医天人合一的超巨系统理论科学建构[J]《光明中医》2009,11,24(11)2189-2193.
[22,23]王西明,针灸次声能量治病机制[J].《中国针灸》2009,3,29:223-226.
[24]朱清时.《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9月24日第3版).[26]王唯工.气的乐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第4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